首页 新闻 聚焦 科技 财经 创业 综合 图片 视频

文化

旗下栏目: 看见 国内 文化 公益

衣有五服 人有九族

来源:珠穆朗玛网 发布时间:2016-11-02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世界一体,甚至阴阳也能一体。现在有很多网上祭祀平台,服务内容极其丰富: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讣告、网上灵堂、网上扫墓、在线家谱、哭墙、情感护理……各种个性化服务,使祭祀先人变得简单方便。移动互联也出现了“云墓碑”(云服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访问逝者的网上纪念馆,了解逝者生前的详细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为逝者点烛、献花、献供、留言、写祭文……这样的祭祀方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且还安全环保。

  但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传统的祭扫方式。毕竟祭扫本身是仪式感很强的一件事,强调切身参与,并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此外,祭扫也有亲友团聚,增强家族凝聚力的功能,这些生死之间、亲人之间的深层交流是网络祭扫难以实现的。

  现在你在网上点根蜡烛就可以寄托哀思,在以前,就说身上的孝服, 没个几年都脱不下来。有人可能觉得古人迂腐,实际上,这种庄重的形式真的会产生化学变化,不管你此前是不是真的在意逝者,当你认真贯彻了对逝者的纪念,你会理解更多,逝去的人也会在你心里活更久,让你越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根。

  秦腔《武松杀嫂》里,有一段潘金莲的唱词,说“孝服脱去红妆换, 还我女儿真容颜。”

  潘金莲本来是《水浒》里的一个小角色,和卖炊饼的矮子武大郎是夫妻,和武松是叔嫂,和西门庆有地下情,为了能顺利改嫁,潘金莲和西门庆联手毒杀了武大郎。武松回来后,一怒之下,把所有涉案人都杀了。这才开启了武松上梁山的序幕。

  而这潘金莲,在作者施耐庵的眼里,就是为武松上梁山铺路的没影女配,没想到居然比《水浒传》里的女主们还有影响力!扈三娘和孙二娘的戏份比她多很多了,但就是没她红!仅仅在电视剧里,演过潘金莲的明星就有一大串,各种角度各种演绎。但有意思的是,这些明星在演绎潘金莲的时候,都会下力气去演她在毒死武大郎后穿孝服的戏,把它作为凸显人物性格的重头戏。这是为何?

  一来她穿孝服太好看了,二来她穿孝服太出格了!

  “孝服脱去红妆换,还我女儿真容颜……”她还真敢!

  孝服是特殊的服装,是对死者的最大敬意。武大郎是潘金莲的丈夫, 古代夫为妻纲,丈夫就是天,丈夫要是归天了,妻妾身上的孝服没三年是脱不下来的。

  “服”是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服”是马车右边的骖马,以便马车可以向右周旋。“月”字旁原本是“舟”,表示驾驭;右面的部分像用手抓住某物,其中“又”表示手。“服” 合起来就表示驾驭、制服马车。征服、制服、服从……就是从这层意思引申来的。

  另有一种说法也是认为“月”字旁原本是“舟”旁,“服”字表达的就是人在驾船,引申为服务。

  还有一种说法说“月”字旁是从枷锁变来的,右面像用手把人按下,使人跪下,组合在一起就表示抓捕罪犯、给罪犯上枷锁治罪。引申为强制施加、使人被迫接受、认同,如降服、服刑、服从、水土不服、服帖……

  也许是从佩戴枷锁扩大到穿着服饰,也许是从驾驭车船引申为对衣服的运用驾驭……总之,“服”是变成衣服了!

  “孝”由“老”(表示长发的长者)的省形和“子”(表示孩子)组成,表达了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那就是“子承老”, 即子女侍奉父母长辈的意思。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孔子是这样说“孝”的: 孝是德行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以前圣明的君王甚至凭借孝道治理天下,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帮助这样的明君(一个执政的君子,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天下为人子的都孝敬双亲。正因为这样,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安乐宁静的生活; 父母去世以后,灵魂能够安享祭奠。所以天下和平安乐,没有可怕的天灾,也没有暴乱之类的人祸。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

  人们对于孝的阐释和解读各有道理,众说纷纭。其实简单地说,古人奉行的孝道重点就是——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们叫丧事为“ 白事”, 因为办丧事的时候穿的戴的用的,入目皆一片白。

  孝服也是白的,孝服的样式、面料根据和死者亲疏的不同,每一款都有专有的名称。古代服装的变革层出不穷,许多制式现在早已难见踪影,但唯独孝服制式,沿袭至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见丧服制度的成熟以及古人对服丧的敬重遵从。孝服的材质,核心就是两个字——“缟”和“素”。这两个字里没有“白”, 却都表示白色。它们是织物的最初状态,却用在人生的最终状态。

  缟由“糸”(mì,代指丝线)和“高”(代指精细)组成, 表示未经染色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就是本色的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是单根生丝织物)。

  “素”上面的部分是从“生”变来的,下面的糸(mì)表示丝, “素”的本义就是本色的生帛。引申出本色、白色、质朴等意思。

  同样是未染色的生坯织物,“素”是本色生帛,“缟”是本色生缯。帛比缯的范围广:帛中单根生丝织物是“缯”,双根为“缣”(jiān), 更粗的生丝织成的为“绢”。因此,“缟”要比“素”的丝更细。“缟素” 表示白色,后来就用来表示白色的丧服了。为什么送走死去的亲朋要穿白色?普遍的说法是认为色彩五行中,白色对应的方位是五方中的西方,而西天是人死后去的极乐世界。

  有学者认为,孝服为白色,也和我们刚说的“素”这个字的意义有关(素= 本色的生帛)。缟素编织经纬线的疏密程度,是在表达生者和死者的亲疏关系。

  郑成功有一首响当当的诗: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这首七绝写于清军大举攻入福建、隆武帝殉难之后(1659 年),将士们都为隆武帝穿上白色的丧服,郑成功就率领这样一队悲壮的将士北伐清军,要恢复明朝一统江山(因为明朝皇帝都姓朱,姓朱就指恢复明王朝)。这架势着实震慑了一把清王朝。

  其实郑成功和将士穿的缟素就是五服中的斩衰。君死,臣是要服最高级别的斩衰的。“五服”是古代丧服制度的核心,《三字经》里概括得很清楚:“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五服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sī,细的麻布)。它规定了丧葬仪式中不同关系应该穿的服装和穿的期限。

  丧服的规制和吉服刚好相反,最粗劣的服装才是最高的级别。服丧越重,做工越粗;服丧越轻,做工越细。比如丧服中最重的斩衰,做工最为简单粗略。换句话说,最粗糙的丧服里,隐藏着最深沉的哀思。亲属上门吊唁时,孝子要跪叩呈上相应的丧服,绝对不能搞错。

  “斩衰”就是衰和裳的边缘不缝边(衰是上衣,裳是下衣),像用刀斧砍的一样,所以叫“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是三年。诸侯为天子服丧、臣为君服丧、男子和未嫁女为父服丧、长房长孙为祖父服丧、妻妾为夫服丧,都是要服斩衰的。女子服斩衰,还要用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齐衰因为缝边、边缘齐整,所以叫“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不等。

  大功、小功的“功”是一种布,叫做功布。“功”是对丧服使用布时略加人工的意思,其实就是麻布经草木灰椎洗过。大功服是用大功布制成(较粗的细麻布),服期是九个月。

  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服饰的纹理比大功布更精细,间隙更小,就叫小功。

  缌(sī)麻,是用更精细的麻布做成的丧服,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死者的远亲才会穿用,服期是三个月。

  五服虽然繁复,其实还是有规律的: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也就是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荣国府的贾政和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五服涵盖了整个宗族,一整套的五服就是九族。

  现在,中国由于几十年对人口的控制和社会的转型,以前的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别说孩子,很多父母都不懂三代直系以外的亲属怎么称呼,“表姑”、“舅爷”这类的亲戚是怎么论的,也没几个年轻人能说清楚。如果你真搞清楚了五服制度,所有的亲族关系你就都一清二楚了,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会体验得更入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长期保留着。五服制度也是家国同构、忠孝同义的典型体现。

  关于“字知”系列:

  《一字知礼》是由北京文化硅谷策划推出的“字知”系列丛书之一。“字知”系列以中华文明汉字库为基础,对“仁义礼智信”进行多媒体、多元化的解读,是国内首个分别以“五常”为核心,以汉字为载体,面向青少年并辐射全年龄层的大型汉字文化类系列产品。《一字知礼》旨在“学汉字,知礼节”,突破传统礼仪给青少年带来的主观说教感,通过汉字和“礼”,生动有趣地重现社会生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赋予“礼”创新、欢乐、互动的体验,使青少年从多元角度理解礼、应用礼。

  免责声明:珠穆朗玛网对于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网站信息发布内容的真假风险。
责任编辑:珠穆朗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