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聚焦 科技 财经 创业 综合 图片 视频

文化

旗下栏目: 看见 国内 文化 公益

崇义县博物馆副馆长杨清云散文《观平茶寮碑记》

来源:珠穆朗玛网 发布时间:2019-08-24

  《观平茶寮碑记》

  崇义县博物馆 杨清云

  觥筹交错间,谈笑风生间,无意中就到了晚上十点半,这次不是饭局,不是聚会,是陪同“宁波文化研究学会”一行共进晚餐。觥筹间,是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惬意。

  下午一点左右,接到领导来电,陪同“宁波文化协会”一行前往平茶寮碑参观瞻仰,作为阳明文化研究小组的一员,去平茶寮碑或许是必然的事情,这次第一次,心情自然是怀着憧憬和激动!跟徐影主任在政府大楼会合后一起前往接车地点,片刻之间,宁波一行随车而到,宁波理工学院陈院长率先下车与我们打招呼。远远看见的陈院长,文化范十足,帅气的面庞,潇洒的发型,四十出头的印象,头发却花白了大半,硬生生给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感觉。

  午餐时分,陈院长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成员,大概是有几个大学的老师,党校的老师,还有几个博士,也有大学生。一共十二人。匆匆吃过,等车启程。炎炎的夏日袭来阵阵抚媚的热浪,碧蓝的天空恰好悬挂着几片白云。这是一个诗意旅程!

  半睡半醒之间,摇荡于盘山公路,侧头就是百米空崖。三小时光景,停车步行,百米之后,一座狭长的窄桥横跨在大河之躯,河床上水不多,而白色的岩石倒是布满了眼帘。放眼望去,碧蓝的天空下层层叠叠的青山明暗交错,恍若一副水墨画。黄墙瓦房错落在青色的稻田间,显得格外的温馨祥和。偶尔跳出几只鸡故意扰乱你的视线,调皮地证明着宁静下还有脉脉生机。眼光回到河床,球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不规则图形的大大小小的白色、青色的岩石,密密麻麻地错落在河带上,使你可以联想到小时候童话里的光景。被石头反射出来的青辉的光线跳跃着,伴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是一支浪漫清新的曲子。

  我们无暇留恋路边的风景,踩着紧张的步子往前边赶。几个年轻后生贪恋于拍照,小跑之后顿足一阵猛拍,年长些的则专心走路。举旗的小伙老是脱离了头阵的岗位,美女记者却跟不上队伍的节奏,落在后边。此时升腾在每个人心里的只有愉快,任何小节只是成为了打趣的理由。一路欢歌,一路憧憬,或许也隐藏了一腔敬意,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山林。我们开始变得严肃了一些,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到了王阳明先生当年浴血奋战的场地,很快就要到见证历史的平茶寮碑了。

  约摸走了十几分钟,前面的队伍呼喊着整队,我抬头看去,一座高大的麻形岩石矗立在十米开外,这一定就是平茶寮碑了。我们让记者跑到最前面,我们则排好了整齐的队伍,鱼贯而前。石碑的一侧刚好有一条小河趟过,一座古桥理所当然的陈设于间,平添了一番古朴的韵味,空地上建设了一座小亭,小亭旁边竖着一块展板,介绍了当年王阳明的事迹。我顿足于桥边,端详着这块历经风雨沧桑的巨石,感受当年王阳明凯旋之后的喜悦心情,细品着碑文的每个字迹,试着让一幅幅历史画面还原于脑海。但想得更多的却是当年工匠的制作过程,和王先生在一旁指指点点的诙谐情景......依稀可见的字迹,透露出了王阳明的书法功底,一个个关于战争的词语诏示着光辉的故事,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冲刷着刀光剑影的历史场面,依然清晰的,只是石碑里雕刻着的痕迹,模糊的却是一代代人对历史的印记。

  一阵瞻仰一阵拍照之后,我们在碑前朗诵了王阳明的《平畲诗》,刻意去想象了一下当年的画面,感悟了历史的壮观。之后我们便折途而返。

  当最后一片晚霞消散,我们也已回城。安排好他们一行的住处后,我们来到了餐馆,礼节跟普通的饭局大同小异。三巡过后,慢慢进入了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这个时候我才算更清楚了谁谁谁,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气息。几个年轻的八零后博士轮番“演讲”,大谈古典文化与客家文化,他们从普通的事情里面去追寻本源,从平凡的现象中去探讨实质,引经据典,深入挖掘,拓展延伸,一唱一和,甚为欢畅。我佩服他们独特的见地和深入的见解,更佩服他们求知的热情和求索的精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都有不俗的表现,都可以激励着对方朝着文化研究的方向不断地迈进。

  平茶寮碑是个历史的符号,阳明文化是份历史的遗产。我们不但要受益于此,也要付出于此,让良知常驻心间,让和谐充满人间!

  崇义县博物馆副馆长杨清云与崇义编研温暖之家爱心协会会长谢文淦合影

  (通讯员:崇义益生堂谢文淦)

  免责声明:珠穆朗玛网对于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网站信息发布内容的真假风险。
责任编辑:珠穆朗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