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聚焦 科技 财经 创业 综合 图片 视频

人物

旗下栏目: 人物 精英 商界 访谈

八零后最美阳光女孩张杨 创业只为更好的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来源:珠穆朗玛网 发布时间:2017-07-05

  珠穆朗玛网讯 在国家大力倡导创业创新、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的当下,有位做事从不张扬的八零后女企业家,不仅自强自立发展实体,而且心怀公益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她有颗坚毅挺拔的恒心、博爱优雅的善心、扶困济弱的爱心,用自己纤细的手播撒阳光,照亮一双双在无声世界满怀期待的眸子,用自己孱弱的肩,扛起推动公益事业、促进向上向善的重任,在最大限度不向社会索取什么的同时,尽最大努力试图让一些残障人士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她,就是青海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政协西宁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张杨。

  创业创新——正能量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出生于1983年的张杨,有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从懵懂到求知、从高考到毕业、从创业到实体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但不同的是,才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她成长,直到她2007年从首都经贸大学毕业后创业成功。

  因为深知母亲养家糊口的不易,还在校读本科的时候,张杨就在北京开办了一家专营藏族饰品、用品的小店,边学习专业知识、边开展社会实践,开启了创业营商的漫漫征途。同时,出乎预料的收益,不仅足够完成学业所需的学费、生活费,还着实补贴了家用,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2007年大学毕业后,张杨也曾想把母亲接到北京,边创业、边让母亲享受有女儿陪伴的天伦之乐,但小饰品店还不足以支撑母女俩在北京的生活开销。“妈妈,你给我起名‘杨’,我要像咱家乡的白杨,坚毅挺拔,扎根高原,一定让你在青海过上好日子”,她用这个借口安慰母亲、勉励自己,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西宁谋求发展。

  从小广告公司做起,到成立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加盟忆口香小龙虾,创办全国首家“无声”咖啡馆,她在创业创新之路上稳扎稳打、高歌奋进,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经营形式、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也正是她简单却又扎实的创业历程,在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热心公益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正能量,赢得了青海省和西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赏,2016年,张杨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和西宁市“女工榜样”,还被推荐为政协西宁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面对一个个“光环”和褒奖,张杨淡定、从容,却深感责任之重、平台之大,继续求索任重道远。

  扶弱济困——不张扬

  张杨年轻,却很老成。在夏都西宁创业之初,她就跟员工说过“我们虽然只开了个小小的广告公司,但正常运营离不开各方面的帮助支持、享受了一定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企业虽小,但一定要把社会责任扛起来,这样才能立得住、走得远。”

  “5·12”汶川大地震,才从小广告公司起步的张杨,一方面发挥业务优势,自费设计印刷号召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海报,发动员工到企事业单位和人流密集场所分发宣传,以期能发动更多人支持灾区、共度国殇。另一方面,自己出资2万余元,会同另一位企业家,雇车满载30吨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直达灾区支援救灾,到灾区后触目惊心的场景,让她忍不住这家500、那家1000,直到所带近万元现金散尽……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孵化企业负责人身份,参加团省委和西宁市商业联合会举办的捐资助学活动上,张杨被一名已经得到其他企业资助、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困难学生——车晓燕所打动,活动结束后,主动与小燕所在大通四中景老师联系,让老师帮忙转交了她第一笔500元个人资助款。也是从这次开始,张杨对学校的关注、对学生的资助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近10年来,张杨先后以个人和企业名义,累计在资助困难学生、重病患者、向学校捐赠书籍学具等物资方面出资超过30万元,资助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6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累计资助西宁市大通县六中小学生185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企业家的担当、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小步快跑”,张杨一己一企之力还行,可遇到需要帮助的大病、重病患者,怎么办?张杨想到了朋友圈、微信群,2017年3月中旬,张杨得知西宁大通县宝库乡祁汉沟村才上七年级的小女孩李静罹患白血病,万幸的是与妹妹配型成功。但一家人倾其所有,无力承担总计约17万元的手术费和未来4年的治疗费,张杨当机立断,带头发起捐助。寥寥几句倡议,一条短信群发给企业家朋友们,一条发在了微信群。4天后,一份份爱心捐助累积到了将近18万元。捐款转入省妇儿医院专款专用,但姐妹俩术前准备和营养保障的开销、家人在西宁日常开销从哪里来?张杨毫不犹豫,定期将小龙虾店的营业收入送到李静父母手中。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念头、一家实体、一捧爱心、一个家庭,李静一家着实为此感激涕零。

  有些扶弱济困行动,还折射着张杨对资助对象的良苦用心,比如,西宁市“创卫”,环卫工人很辛苦,2015年和2016年冬至,她和企业员工们凌晨4点就开始煮饺子,煮好装碗,开着轿车往返于小桥大街、生物园区、海湖大道,给摸黑出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送早点,还为他们送上手套、帽子和新工装;她相信爱心可以启迪心灵、激情可以点燃智慧,春秋两个开学季,她都会购买新书包、新学具送到孩子们手里,让他们感受温暖、懂得分享;她很欣赏“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这句话,看到金冲小学、大通六中小学部冬季取暖困难,20个烤箱送达校园;她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直接向贫困县乡学校捐赠书籍学具的同时,给在西宁周边有条件的困难学生赠予购书卡,让他们到书城体验读书的氛围、感受城市的气息,在一来一回中坚定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

  对一个正在成长的企业家和企业来说,这个捐赠额度不是小数目,但年轻的张杨一点都不张扬,始终坚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对旁人的不解和质疑,她用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坦然面对。她始终认为,多资助一个孩子,就有可能多成就一个梦想,怀揣“成就他人、美丽自己”的朴素愿望,在扶弱济困的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授人以渔——胸怀广

  如果说捐资助学是最直接、最有效且关乎受助对象一生成长长线公益,那在张扬看来,关注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平台,是助力一个群体更有尊严生活,事关整个社会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的治本之举。2013年创办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以来,张杨悄悄将目光投向促进聋人平等就业、培训务工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劳保用品公司创办之初,张杨主动联系西宁市聋哑人学校,陆续招录毕业学生在操作、维修等岗位就业,目前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的51名员工中,有44名是以聋人为主的残障人士。不仅自己带头做公益,长期资助聋哑学校18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张杨还鼓励企业员工与聋哑学校的学生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对在校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并给予生活上的资助。企业内部,也为聋哑员工创造平等的成长机会,将部分老员工培养成管理人员,让聋哑人传帮带聋哑人。有想法、有作为、知行合一,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6月,省、市残联和市民政部门向青海大洋乾坤劳保用品有限公司颁发福利企业证书,并将企业确定为残疾人培训中心、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

  仅仅一个劳保用品公司,不足以满足张杨日渐膨胀的公益心。“一个企业、平台小,只有自己干、还不够”,张杨创新的潜质、实干的精神不允许自己固步自封、坐井观天。2016年3月,张杨投入78万元拿下“忆口香小龙虾”青海总代理,一开就是三个分店,最多时残疾人就业达到30人。龙虾卖出1斤捐2元、奶茶卖出1杯捐1元,张杨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公益筹资长效机制,达到了既能释放消费者公益消费需求、又能促进企业经营销售、还能壮大公益资金规模等多重利好效果。“就业需要更多载体、公益也需要宣传平台”,她基于这种考虑,2017年4月,在西宁力盟商业街创办全国首家“无声”咖啡店,服务员全部招聘聋哑人就业,向消费者免费借阅手语速成手册、提供手语培训服务,成为引导社会关注聋人群体就业、传播爱心公益事业的心灵驿站和窗口平台。“大爱无疆、传递公益”的企业文化,让一个个消费者在咖啡店体验公益、传播开来,第一次来店里喝咖啡的潘宇廷惊讶于这里的“无声”后说:“为聋哑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能让他们有更多不一样的工作体验和生活方式,感觉特别棒。” 按照张扬的说法,“就是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节奏推广公益,力所能及引导公众关心、关注残疾人群体。

  正如店外易拉宝上写的:“我们来到同一个世界,但我们的世界是无声的。我们渴望沟通,渴望理解,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此生注定我们听不到这个世界的一切,就让我们通过努力,去看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在张扬看来,“聋哑人不像其他残疾人,肢体残疾他可以沟通,能道出自己的辛酸,找工作没有表达的障碍。但是聋哑人没办法,所以我才想着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张杨不希望对聋哑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帮扶,让聋哑人掌握谋生技能,希望每一个店员都能独当一面、独立自强。2016年6月,张杨做出一个不一般的决定,将青海忆口香小龙虾十分之一——价值10.9万元的股份分给10名一起摸爬滚打的聋哑人员工,销售旺季,他们一个月加分红的薪水能拿到5000多元。

  为了能和聋哑员工更好的沟通,张杨自己学、用手语,见证了三对聋哑夫妻的结合。凝聚力出战斗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诚信、共享”的治企之策,回报张扬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坚守和洋溢在眉宇间的归属感、获得感。小龙虾淡季、咖啡店资金周转困难时,聋哑员工们用坚定而灵巧的手语告诉张杨:“姐,就算不发工资我们也不会走。”面对媒体的采访,耳道发育不完善的周勇钢说:“感觉对我们就像亲人,我们都叫她姐姐,真的就好像姐姐弟弟一样。这里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以后的工作,这里就像我第二个家。”就这样,张杨和员工们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携手共进、一路前行。

  敢想敢干——大志向

  随着事业的发展,张杨的思路在拓展、视野也在不断拓宽。政协委员的身份和相关学习交流活动,让她对创业创新的着力点有了新灵感,关注点也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生态环保等方面有了新的提升。

  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她认为自己从2013年至今发展的实体项目虽能解决部分残疾人就业,但受企业性质、行业特点的影响,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差、提升空间小。从去年开始,她积极联系对接青海省残联,了解到全国尚没有残疾人劳务派遣之类的企业,萌生了作为第三方机构推动残疾人岗前培训,搭建平台助力残疾人到大型企业平等就业、稳定就业的想法,并主动上门联系企业,希望他们吸纳残疾人就业,发现企业普遍存在与残疾人沟通、残疾人员工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顾虑,这也进一步启发并坚定了她以第三方机构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和陪同就业服务,让残疾人与用工企业双向选择、政府与第三方机构和用工企业合力推进残疾人就业的思路和想法。2017年5月16日,张杨作为企业法人,与青海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正式签约,准备进驻基地开设劳务派遣公司,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让想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爱心企业放心录用残疾人。

  在推动生态环保方面,张杨通过社会层面的宣传报道和西宁市政协的学习提升,学习了总书记对青海发展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新发展思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有了全新认识,对青海省委“当好生态守护神,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保护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半个青海人,我也要为守住这片‘青海蓝、江源绿’出份力、做贡献”,祖籍安徽的张杨这样说并真的这样做了。一方面,围绕促进残疾人在园林、道路绿化领域就业,她跑市政、跑高管局,积极争取市政和道路绿化及维护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省内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环保工程,今年6月上旬,她带领10余名聋哑人,投入两台装载机及两台挖掘机,到海拔4200米的高原矿区实施20万平米草地治理项目, 让一名聋人挖掘机驾驶员与妻子和其他聋哑人同岗培训,让他们在施工实践中相互学习、提升技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杨觉得自己的那颗公益心才开始绽放,公益事业还将始终“在路上”。(通讯员:李国雄)

  免责声明:珠穆朗玛网对于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网站信息发布内容的真假风险。
责任编辑:珠穆朗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