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聚焦 科技 财经 创业 综合 图片 视频

访谈

旗下栏目: 人物 精英 商界 访谈

传承书法 敬畏汉字——回族书法家马学良印象

来源:珠穆朗玛网 发布时间:2023-03-13

  文/马汝伟

  2009年2月,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青海回族史》这样评介书法家马学良:“马学良,互助县高寨回族乡人,号土乡山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潜心习练,日臻佳境,尤长于行、隶,清俊刚健,自成风格”。

  众所周知,汉字起源于物象,象形会意形声而成字。书写,是汉字的艺术实践过程,是人的审美意识对象化到汉字之中,使汉字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汉字之所以是现在的形态,由前人千百年来的书写实践而来,它集中体现了汉字的结构美学与书写规律:协调性、整体性和稳定性。所谓书法,简言之,就是书写汉字的章法。书法成为艺术,恰恰是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书法,好像就是写字,但它绝不仅仅是写字,正如扬雄说的一句名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画”,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正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

  在马学良任院长的青海省西海书画院,悬挂着一幅由他书写的兼具魏碑、行书风韵的条幅,“传承书法,敬畏汉字”八个大字清俊刚健,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也正是从“敬畏”、“传承”这几个字中开始逐渐认识这位回族书法家的。

  1958年,马学良出生于誉为“彩虹之乡”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的一户回族农民家庭。从家庭和周围环境看,没有任何可以与书法联系起来的背景。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数学老师的板书写的很棒,马学良感觉“行直、娟秀、流畅”,并为之着迷,开始对写字产生浓烈的兴趣。课间,他总会捡起老师丢弃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或者地上练习书写。不久,他尝试用钢笔练习硬笔书法。虽然也很想练习毛笔字,但在那时物质十分匮乏的乡村,不得不用毛笔蘸上红土水在大块青砖上写字。马学良用了整整三年功夫临摹书写,最早临摹的书法作品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的行楷体。就这样,他初心不改,以“敬畏”之心,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传承”之路。

  初中毕业后,马学良应征入伍。在四年的军旅生涯里,他每天都会挤时间临池写字。复员后为了谋生,他来到省城西宁做起了工地上的第一份小工,希冀以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命运。1980年,他进入青海第六建筑公司家属队干了一年的小工,每天背砖块,拉石子,和水泥,至少要干十个小时以上,晚上最早九点钟才能回到亲戚家里,但无论如何,都会坚持练习两个小时的书法。无论身心如何疲惫,生活如何艰窘,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不懈怠,即使春节也是如此,就像国画大师齐白石所说的“不教一日闲过也”。次年,马学良进入集体单位西宁马坊建筑公司干起了抹灰工,由于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公司资助他到青海建工建材学校学习土木建筑专业。而后担任公司技术员,负责建筑放线、看图纸。他的职业生涯都与建筑相关,做过高级技术员、项目工程师和总工程师,2005年,受聘为省、市建筑行业专家库专家。应该说,建筑美对他的书法美有着很好的启迪。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机缘巧合,马学良刚到西宁某工地做小工的时候,就认识了在西宁当工人的书法家倪宝汀,这是他平生遇到的第一位“伯乐”。倪宝汀看到他的书作后,认为很有天赋,是个可造之材,就推荐给了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青海分校教授、著名书法家钟锡九先生。马学良幸遇良师,得到了钟锡九先生的精心指导,书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获得极大的升华。他更加勤奋地潜心研究和朝夕临摹,先后临写了《寿春堂记》、《道教碑》、《妙严寺记》、《九成宫》、《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华山庙碑》、《自叙帖》、《书谱》、《十七帖》、《古诗四帖》、《大草千字文》以及金农、张裕钊书法等,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2014年,马学良创办青海省西海书画院,汇聚起三十多位书画名家,旨在为同道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创作的平台。2016年,他退休了,开始了全身心的书法生涯。9月,他又创办了青海省景熙丰文化艺术研究院。这里有三十八位志同道合的书画界同仁加盟,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书画家云集于此进行书法绘画作品交流。在清幽宁静、传统建筑的庭院中散发着浓浓的文墨清香。这里可以放松身心疲惫,放下世俗名利,沉下心来创作、交流与分享书画艺术的芬芳。

  对创办书画院和文化艺术研究院,马学良有自己的初衷。他认为在一个高雅的环境中创作,可以使书画作品得到品味上的提升;行业人士的技能交流,对于提升书画技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广交天下文友,培养年轻书画爱好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艺术为载体,以文化为底蕴,以活动为手段,可以更好地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7至2018年,马学良赴北京荣宝斋张旭光书法研究室学习深造。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以王羲之的《圣教序》为重点,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研习,领悟奥妙,受益匪浅。2018年4月,以“深入二王经典,努力向高峰攀登”为宗旨的“二王经典与时代高峰——北兰亭十周年暨2018▪北兰亭戊戌上巳雅集电视书法艺术晚会”在北京隆重举办。经书法大家张旭光先生举荐,马学良荣幸参加并与诸多名家同台挥毫献艺,获得好评。

  马学良最为推崇的人生格言是“人品为上,道德为师”。马学良希望这里的交流学习者摒弃夸夸其谈,注重精神内涵。认为艺术始终是要服务于生活的,是在还原生活的真相和真理。艺术的真正价值不是标码定价,而是能够打动人,提升人的生活品味,让人的精神世界里有鉴别审美的能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弘扬中华书法艺术,马学良把“传承书法,敬畏汉字”看成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力求写出汉字的“灵性”。他的书作舒朗有致,秀润淡雅,行笔流畅,结字紧密而内敛,擅长用长锋书写,注重中锋用笔,字迹秀丽,古朴自然,给人以传统、质朴、自然清新之感。马学良的楷书既有唐楷的雄浑端正,又具魏碑之古朴、险绝,笔见刀锋,浑然天成,极具碑帖健康之美。他的行书从用笔到字形,帖意与碑象俱现,韵势相得益彰。马学良的字,秀气飘逸、跌宕多姿。在正、草、隶、篆诸方面,他尤其倾力于草书,“因为草书强烈地表现出书法的生命感性与宇宙精神。”正因为如此,他的草书朴拙浑莽,笔墨驰骤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气。他的草书力求取张旭、怀素、孙过庭等大家之脉,其中于怀素、言恭达尤有心得。

  春播秋收,马学良收获了不菲的回报,他的作品先后荣获了很多奖励。主要有:2010年首届“金玉杯书画大赛”金奖;2011年首届“全国穆斯林书画作品展”优秀奖和“天佑德杯青海省书法美术展”三等奖;2013年“中国红色文艺名家贡献奖”金奖;2015年第三届“江源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全国第十五届庐山杯书画大赛”特别金奖和在钓鱼台国宾馆得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除了荣誉,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充盈的精神生活,得到了许多各民族的同道朋友和爱戴他的学生,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记得我第一次与马学良见面,是在他谦称为“白丁屋”的家里。离别时,他书写了清初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介廉先生的“认主”四十字箴言“观树木之摇曳而知有风,睹翠绿之萌动而知有春,视己身之灵敏而知有命,参天地之造化而知有主”赠予我,草书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爱不释手。作为穆斯林,他平时严于律己,认真履行宗教功修。尤其以“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为宗旨的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成立以后,他更是积极捐赠作品,并看作是自己的“乜贴”,有时一年捐赠的多达百余幅。

  按孔老夫子的说法,马学良早已进入“耳顺”之年,正在跨向“随心所欲,不逾矩”。现在他每天都要刷刷朋友圈,晒晒习作并发表“感言”。他的感言,字数不拘,或三五句或七八句,有的是摘录贤哲的名言警句,有的则是他对哲学和美学的思考。直觉告诉我,他的人生正在迈入那色彩缤纷、意境寥廓的金秋时节。

  免责声明:珠穆朗玛网对于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网站信息发布内容的真假风险。
责任编辑:珠穆朗玛网

最火资讯